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学刊《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

来源:外语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针对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数字平台的假消息传播现象,200余位国内外学者与业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云”聚上海,就“假消息与全球传播”的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针对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数字平台的假消息传播现象,200余位国内外学者与业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云”聚上海,就“假消息与全球传播”的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3月12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数字全球传播研究中心联合英文期刊《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共同举办的“假消息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

本次研讨会上,《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英文期刊首期发布仪式同期举行。该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旨在发布高质量、创新性和原创性的全球传播研究,探索当代全球数字媒体平台对国际关系、国际舆论、假新闻和宣传传播、消费者行为以及世界平等发声的影响和运作。

在上海构建学术共同体,促进新闻传播学国际交流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诸多百年未有之巨大挑战,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与日俱增,新冠疫情仍在持续,话语权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随着《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首期发布,上海搭建起一个专业学术平台,促进新闻传播学的国际交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期刊第一期内容除创刊主编哈筱盈教授的卷首语外,包括五篇原创研究型论文、一篇英文评论文章,内容涉及社交媒体、平台化创新、疫情下的全球传播等重要议题。该期刊依托上外多语种优势,关注全球非西方、非英语国家学者多元的学术贡献,接受非英语语种投稿,并进行多语种翻译,为促进多语种学术传播和建立非英语国家学术共同体作出贡献。

奥克兰理工大学教授、世界新闻教育理事会主席维里卡·鲁帕尔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新闻业的实践、理论和教学都在发生重大转变。“假消息无处不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成为假消息的首要来源。”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假消息评论》联合创始人及联合主编马修·鲍姆指出,面对假消息的泛滥与危害,学界需要构建学术共同体,集结相关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平台,为快速刊发研究成果创造条件,并寻求事实核查、人才教育、平台介入等方面的有效干预。

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全球传播的总体趋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指出,研讨假消息的传播者、假消息传播的原因和方式、如何应对假消息、假消息的社会影响、假消息的理论化、假新闻的比较研究等问题,极具建设意义,并将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苏州大学助理教授高博文分析了媒介素养培育对识别深度伪造内容的影响,指出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伪造的新闻视频极难识别,公众需要警惕深度伪造技术的到来及其被滥用的可能,以免受到虚假新闻内容伪造方的欺骗和操纵。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孟倩羽运用第三人效应的理论视角,分别探讨了国内和国际假新闻语境下假新闻接触频率、个人涉入度、个人和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度、议题涉入度、媒介涉入度、媒体可信度、爱国情感、报道信源和假新闻类型等变量如何影响第三人效果认知,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对后续防疫行为的影响,并指出政府监督、平台监管、人机协同和全球联动四种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假新闻的监管与治理方法。


  作者:姜方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外语学刊》 网址: http://www.wyxkzz.cn/zonghexinwen/2022/0324/701.html



上一篇:全球200余位学者热议“假消息与全球传播” ,上
下一篇:全球学者热议“假消息与全球传播” —— 上外发

外语学刊投稿 | 外语学刊编辑部| 外语学刊版面费 | 外语学刊论文发表 | 外语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