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语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外语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课程思政”发源于2014年上海高校的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拓展到全国各级各类高校。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

“课程思政”发源于2014年上海高校的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拓展到全国各级各类高校。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类课程努力的方向。外语课也不例外。

由于大部分外语课程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主要通过学习优秀的外语选文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因此,本文将具有类似特征的课程统称为“外语类课程”。本人所讲授的英语专业课英美散文就是这样一门典型以学习经典英语散文为主的课程,和公共外语的课程内容具有相通性,只是在难度上和选材上稍有区别。因此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上,英美散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对无论是公共外语还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均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1 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要探究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外语类课程不仅课程数量多、学时长、层次复杂而且受众面广。以我校为例,公共外语涵盖2年共280学时,面向全体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此外,除了硕博学术英语课程,还有面向部分专业的医学英语、护理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同时,英语专业共开设47门外语类课程,总学时达到2380学时。可以说,除了思政课之外,在校生接受最多的通识课就是外语类课程,其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外语课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课程思政”不可缺失的阵地。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王光彦(2017)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以讲授外国语言文化为主的外语类课程,也不例外,反而常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杜刚跃、孙瑞娟(2019)认为,由于高校英语教师缺乏思政意识、教材过多受到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使得高校外语类课程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形势严峻。因此,在高校外语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中之重。

2 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

尽管外语教育经常被诟病为缺乏思政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语类课程不适合进行“课程思政”。相反,由于外语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属性,加上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从教学目标来看,外语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一直都高度重视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和“课程思政”的目标不谋而合。以英语专业为例,2018年新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就强调: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当前的外语类课程体系特别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且着重强调了中国情怀。在公共外语领域,无论是新教材编写的改革,还是四六级考试的汉译英改革,都已经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外语教育中对“中国情怀”的重视。应该说,目前的外语类课程并不缺乏“课程思政”导向。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外语类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入选教材的经典选文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具有经典作品的感染力和思辨力,对学生的价值观能起到显著引领作用。外语类课程若能充分利用上述优势,“课程思政”的成效会相当显著。

3 外语类课程“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基于上海高校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模式实践,高锡文(2017)提出,要“利用学科特点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外语学科特点具有显著的“课程思政”优势,那么,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具体该如何做?王光彦(2017)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宣传阐释、解读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把理论、知识、技能教育同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今生和实践能力等。”这段文字可以说是“课程思政”早期较为具体的指南。邱仁福(2018)则撰文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育人方向的一致性(育人方向要统一到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增强“四个自信”)和文化认同的统一性(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他提出,“要逐步探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课程系列,探索和挖掘能够增加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的课程”“从人类的高度来洞察当今世界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而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恰恰是外语类课程独特的优势。

文章来源:《外语学刊》 网址: http://www.wyxkzz.cn/qikandaodu/2021/0104/428.html



上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韩语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五月的回想

外语学刊投稿 | 外语学刊编辑部| 外语学刊版面费 | 外语学刊论文发表 | 外语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