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外国语言文字论文_中美博士论文摘要中元话语使

来源:外语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元话语研究回溯 2.2 国内元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元话语研究回溯

2.2 国内元话语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元话语研究述评

2.4 不足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3.1 元话语理论

3.2 身份建构理论

3.3 本研究分析框架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国内教育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5.1.2 国内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5.1.3 美国教育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5.1.4 美国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5.1.5 中美教育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5.1.6 中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5.1.7 国内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5.1.8 美国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5.2 讨论

    5.2.1 元话语类型和身份类型的总体情况

    5.2.2 元话语类型与身份类型在学科中及中美之间的差异

    5.2.3 元话语类型与身份类型相同与差异的影响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元话语视角下的英文摘要写作教学

6.1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6.1.1 加强跨学科素养教育,提升理论知识

    6.1.2 加强教师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系统性

    6.1.3 开展跨文化知识教学,优化学习效果

    6.1.4 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互动

6.2 摘要写作的启示

    6.2.1 拓宽文献阅读范围,关注语言组织

    6.2.2 积极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提升文字表达

    6.2.3 分析作者特征,实现针对性练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研究发现

7.2 本研究对摘要写作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元话语类型和身份类型统计表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文章摘要: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拓展,英语写作作为进入国际学术舞台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一步愈发受到重视。语篇中话语资源的运用对整个语篇结构、作者的观点态度、立场身份及科研成果的推广都具有重要作用。元话语作为话语资源的一种不仅可以有效组织语篇,且能够帮助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自1959年“元话语”这一术语提出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作为学术语篇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写作是文章内容精要的再现。目前学术界对摘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语步或体裁的研究,对摘要中元话语的研究涉及较少,尤其是跨语言和跨学科的摘要中元话语使用的对比研究更显阙如。本研究对国内外元话语的研究前沿、关键文献、核心作者、主要期刊等维度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在回顾的基础上对元话语已有的研究进行深度述评。接着,结合元话语和身份建构相关的理论搭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中美两国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共200篇博士论文摘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者中元话语的使用及其建构的身份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摘要中元话语的使用和身份的建构既存在相同点又有差异。第一,中美两国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中都包括对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内指标记、语码注释语、自我指称语、介入式标记语、情感标记语、鉴别标记语和评判标记语这9种类型的使用。建构的身份类型方面,包括组织者、对话者和评价者这3大主类,分别细分为衔接者,解释者,自发互动者,他发互动者,评他者和评我者。此外,作者在摘要中建构衔接者身份的包括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和内指标记语,建构解释者身份的元话语是语码注释语,建构自发互动者身份的元话语为自我指称语,建构他发互动者身份的元话语是介入式标记语,建构评价者身份的元话语包括情感标记语、鉴别标记语和评判标记语。在子类元话语类型方面,我们研究发现:国内教育学科和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中对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及自我指称语的使用频次和频率较高。此外,通信学科在过渡语、框架标记语、语码注释语、自我指称语、鉴别标记语和评判标记语的使用上高于教育学科。建构的主次类身份类型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在主类身份中的组织者和对话者方面,国内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都高于教育学科。在评价者方面,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低于教育学科。在次类身份中的衔接者和自发互动者方面,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高于教育学科。在解释者、他发互动者和评他者方面,结果相反。第二,美国教育与通信学科摘要中,通信学科元话语使用总量高于教育学科,过渡语仍是居于第一位,两者对内指标记这类元话语的使用均较少。框架标记语方面,通信学科高于教育学科。鉴别标记语方面,教育学科高于通信学科,这两类元话语类型在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身份类型方面,3大主类身份上,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都高于教育学科。在次类身份层面上,通信学科在衔接者、自发互动者、评我者和解释者方面高于教育学科。但他发互动者和评他者方面,则结果相反。第三,中美两国教育学科中,美国的频率高于国内,国内在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和自我指称语方面,这三种类型的元话语使用频率、频次和百分比较高,而美国则是在自我指称语和评判标记语方面,使用频率最高。其次,在框架标记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的使用频次和频率明显高于国内。主类身份类型上,在组织者和评价者方面,美国博士论文摘要中使用的频次高于国内。在对话者方面,国内的频次高于美国,但是,就频率层面而言,则存在较大差异,美国三种身份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国内,两国评价者和对话者的频率差异较小。在次类身份层面上,中美两国中,美国对衔接者和自发互动者两类身份的使用频率高于国内,尤其是衔接者身份。第四,中美两国通信学科中,美国的频率高于国内,国内排名前四位高频率类型的元话语分别为过渡语、框架标记语、语码注释语和自我指称语,美国则为过渡语、框架标记语、自我指称语和评判标记语。在其他类型方面,国内情感标记语的频率最低,美国介入式标记语的频率最低。身份类型方面,美国博士论文摘要中三种主类身份类型使用的频次均高于国内。在次类身份方面,衔接者和自发互动者两类身份的频次和频率都较高。他发互动者方面,频次上,国内的使用高于美国;频率上,国内低于美国。在解释者、评他者和评我者层面上,国内的频次和频率都低于美国的使用。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从学科差异、语言差异、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等方面归纳影响差异的因素。首先,元话语使用差异总结如下:学科差异方面,因文科类人文色彩较浓厚,因此在介入式标记语方面表现明显。理工科侧重于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多使用框架标记语和语码注释语来架构文章结构。语言差异方面,因研究的语料分析是英语和汉语的摘要,故在统计结果中英文“and”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框架标记会广泛运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作者的写作中更多是将客观事实与他人观点的结合,然后直观总结出自己的主观意识。此外,中国作者更侧重事实的描述,在摘要中对过渡语的使用较少。而英文作者注重于逻辑思维和学术写作中的严谨性。文化差异方面,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国内作者写作中使用情感类和评价类的元话语较少。而美国作者更直接表达自身感受和批判思维。其次,身份建构差异的影响主要是中国作者们偏向集体主义文化导向,作者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通过群体或学术团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个体身份的体现不明显。相反,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在社会占据主流,个性化思想通过写作也能体现,在科研成果的创新之处和独特见解地方,作者们多会通过自我身份凸显来表达自身科研的突出成就。因此,中美两国之间在次类自发互动者与主类评价者身份上差异明显。最后,以期通过差异分析为文理科作者摘要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本研究的启示包括两点。理论上,元话语理论与身份建构理论的结合,对作者在摘要写作中合理表达观点和身份具有借鉴和启示。实践上,对教师教学而言,教师需在教学中加强元话语理论和身份理论等知识的教授;对学生学习而言,学生应增强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摘要写作水平。

文章来源:《外语学刊》 网址: http://www.wyxkzz.cn/qikandaodu/2021/1110/618.html



上一篇:中国语言文字论文_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的
下一篇:没有了

外语学刊投稿 | 外语学刊编辑部| 外语学刊版面费 | 外语学刊论文发表 | 外语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